文/王子涵
近年来,随着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和《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施行,在公安部的牵头带领和多部门的联合协作下,按照“四专两合力”的工作模式,各级公安机关持续推进打、防、管、控、宣各项工作,多维形成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凌厉攻势,有力打击了国内外电诈团伙,电诈案件得到了有效遏制。在这一过程中,各地公安派出所在党政领导下,积极落实“主防”责任,策应施展反诈举措,不断开展反诈宣防、预警见面等“唤醒”工作,取得了突出的效果。其中,反诈宣防是派出所民警使用最频繁的“主武器”,具有直观性强、形式多样、发散性广等特点。通过反诈宣防,公安机关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危险警惕意识、骗局识别本领、财产保护能力。
一、公安派出所反诈宣防工作的现状
(一)社会面宣防持续发力
在部位选取方面,派出所通常首选人流量大、覆盖面广的区域点位进行撒网式宣传,孵化出商圈宣防、通勤宣防、景区宣防和窗口宣防等方式,营造出全警反诈、全民反诈的浓厚氛围。同时,社区民警积极深入社区、企业等开展对静态人员的攻心宣防。
在形式选取方面,派出所专业宣防队伍采取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。除应用最广泛的发传单外,派出所民警在旅馆等行业的显目点位布置反诈宣传海报、张贴反诈小贴士;在电竞酒店、网吧的电脑桌面上开通反诈屏保;设计派发反诈雨伞、反诈购物袋、反诈挂件等宣防物品;举办结合传统节日、地域文化或特定载体的反诈活动。将人文关怀融入反诈始终,让反诈标语传到群众口中,直达群众心底。
(二)精准宣防不断发力
根据公安部发布的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,各地派出所聚焦贴合度高的易受骗群体,针对特定的诈骗类型,陆续展开定向宣讲暨靶向预防系列活动:入学校报告厅,向老师学生详细介绍冒充班主任、QQ盗号、游戏买卖等诈骗类型;进企业办公室,对财会人员普及提醒木马病毒、冒充领导等诈骗隐患;在社区服务中心,给老年人着重讲解保健养老诈骗案例等。坚持以案为鉴,因势利导,为高危人群打上防诈疫苗。
根据常见电信网络诈骗的过程要件,派出所民警紧密围绕“两卡”(手机卡、银行卡)买卖和线下洗钱两个端点,系统开展反诈防诈提示工作,并大力辅助打击部门的“断卡”行动,协同参与营业厅、银行网点的员工反诈培训,教育增强员工的风险排查防控意识。线下洗钱方面,派出所民警汇总归纳过往数据,着眼贵重物品商户实施宣防,给予手机店、烟酒店、彩票店等八类实体店铺集中警醒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
(三)网络宣防稳定输出
以“横向+纵向”矩阵搭建为途径,派出所民警依靠短视频、社交、内容创作、新闻资讯等平台,在多个用户基数大、传播范围广的知名APP,形成多层次网民覆盖圈,扩大了互联网公安宣防体量;通过多账号、多视角的组合,安插反诈内容,延伸了反诈触角。
以“文章+视频”内容构建为核心,派出所民警在文章创作上大段阐释、深度分析电诈原理、手段、案例,在视频拍摄时大量引入标语式清晰易懂的脚本素材,采用短视频、纪录片、短剧、直播等影视类型,组建标签人群的辐射型拓扑结构,制作了大量高质量的反诈作品。
二、公安派出所反诈宣防工作存在的不足
(一)从宣防客体看
一是线上线下失衡现象突出。综合两者表现来看,传统的见面宣传占份额较大,铺天盖地,有声有色;而互联网作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、最前沿,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,但派出所民警在互联网平台发布的反诈文章浏览量平均较少、视频完播率大体偏低,相关账号“僵尸粉”居多,且受传播路径、大数据推流影响,实际观看人员多为公安内部民警辅警。故宏观上,线上宣防未与线下宣防完全合拍,形成“围猎”之势。
二是“药效”不足问题显著。口头说教是人民群众接受反诈宣传的主要方式,但部分受众是出于对人民警察的礼貌尊重,应付式的被动学习者不在少数,更有部分群众明确拒绝警察的知识普及;且受制于宣传对象的心理特点,某些群众怀有事不关己的冷淡态度,抱有自信、轻视导致的侥幸心理,对民警宣传的反诈内容学习不够深入,缺少钻研和二次传播;还有理解能力较差者,存在接受过宣传仍被骗的情况。
(二)从执行主体看
一是派出所民警宣防传播水平参差不齐。受职业属性影响,公安机关主责主业是打击违法犯罪,与宣传所需的核心素养交集不多。因此,公安系统里具备良好宣防能力的民警辅警可谓凤毛麟角。同时,派出所宣传队伍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脉络、架构、逻辑、组织、术语的全量掌控与办案民警相比存在差距,呈现出认知阶段化、思维层级化的状况,反映到反诈推广活动中存在浮于表面、不得要领、词意模糊等情况。
二是派出所宣防力量阵容厚度不够。在既往全警反诈格局建设中,我们坚持打防结合、预防为先的策略,其中宣防对比人防、技防的警力需求更大。而在公安派出所内,社区民警辅警普遍承办了绝大多数的反诈宣防任务,加之基层派出所工作事项繁多,在个别地区存在该项工作由社区辅警独自承担的现象。总体来说,公安机关反诈宣防团队专职化强、集中度高,但人数有限,势单力薄。
(三)从宣传内容看
一是文案质能转化率低。首先,常见电诈类型十余种,套路丰富,给派出所宣防队伍带来的负荷和压力很大,且每单次宣传的类别越多,受众的消化能力越弱,“耐药性”越强,容易造成事倍功半;其次,电诈案件的总结性术语频繁出现,诸如“刷单”“杀猪盘”等,潜在地拉高了文本阅读的门槛,不利于群众理解与宣防渗透;最后,“不轻信、不转账”之类的标语口号式宣传与互联网时代信息茧房形成对冲,群众记忆不深,当真正的电信网络诈骗来袭时,此类标语口号所构筑的屏障显得较为薄弱。
二是新旧更迭及时性弱。不少派出所宣传人员对诈骗类型的动态发展缺乏即时性的掌握,进而增加了群众了解知悉的滞后性,若干当事人在新骗局、新说辞下失去抵御能力。同时,存在宣传资料老旧等情况,呈现出局部反诈宣传工作持续性不强的特征。概括而言,派出所相关宣防工作缺少及时更新的制度性支撑。
三、公安派出所反诈宣防的精进途径
为加速形成反诈宣防战斗力,不断创新反诈宣防思路和方法,主动扭转投入产出比低的局面,公安派出所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精心谋划、周密部署、同心协力。
(一)聚焦受宣群众三种能力提升,锚定宣防质效,强化顶层设计
如果将诈骗过程分解为开端接触、信假为真、操作转账三个部分,那么反诈宣防就应该从增强受宣人危险警惕意识、骗局识别本领、财产保护能力三个方面入手。一是树立危险警惕意识,全力封堵陌生电话、陌生短信、陌生链接、陌生二维码、陌生网友私信“五个入口”,提升受宣人的神经敏感度;二是传授骗局识别本领,选取提炼常见电诈类型以及当下全国频发新骗局,严防不法侵害扩散蔓延;三是巩固财产保护能力,科学糅合身份校对、情况查证、平台核验于一体,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。
(二)关注反诈宣防三项属性考量,坚定上乘标准,保障高效运行
一是考虑“必要性”。紧盯上升趋势类别和新型诈骗套路,一方面突出宣防侧重点,通过解析辖区情况,以目的和重点为导向,定制对口反诈项目,停止无效宣传和摆拍式宣传;另一方面注意控制宣防力度,谨慎使用反诈警车、横幅等公示性手段,避免形成群众恐慌和反感、影响市容市貌、削弱公安形象等负面效应。
二是考究“性价比”。因地制宜精炼宣传招数,节约时间和警力,拉高投入产出比。比如,视情探索“夜巡+反诈”“护学岗+反诈”的运营模式,将反诈工作打破社区责任制壁垒,贯通全区域;中大型反诈项目以“一次活动、一步到位、一劳永逸”为目标,实现效益和效率双提升;互联网宣防中,努力打造“标签垂直”(即内容与账号定位高度一致,专注于单一领域以吸引精准受众的策略)的反诈账户,臻选优秀反诈视频分期助流推送。
三是考量“可行性”。充分预见宣防工作的实施难易程度,并利用换位思考预判成效大小。比如,学习借鉴银行网点大额取现成功反诈劝阻的范例,联络物流寄递行业建立反诈联盟,培训从业人员,在取件站、快递车上展示中奖诈骗、退款诈骗等宣传内容;提醒货拉拉司机留心运输大额现金、黄金等贵重物品的物主;通过宣讲见义勇为奖励机制等办法,提高联盟成员反诈积极性;在婚恋市场宣传“杀猪盘”诈骗,在宾馆前台设置反诈台账等。
(三)围绕精准宣防两大方向突破,笃定为民初心,践行品质服务
电诈分子在成立公司、设计套路之初,即有针对特征人群、特定年龄段人群的目标。面对海量人群和多种电诈类别,派出所反诈宣防可以“如法炮制”,精准锁定目标人群、诈骗类型两大方向,形成“由案找人”和“由人找案”的双向机制,优化宣传材料,拓宽宣防阵地。
在“由案找人”路线上,要集思广益,依照不同案件类别,逐一突破,找准密集点位,开展对应活动。例如,以赠送“手游皮肤”为噱头的诈骗主要攻击低龄人群,可投其所好制作结合经典卡通人物的反诈动画片;以游戏账户、装备为目标的诈骗集中于大学生群体,可利用大学生普遍寒暑假在驾校学车的契机,会同车管所或驾校培训机构开展反诈宣防;“杀猪盘”诈骗在中年女性群体中高发,可在理发美容门店的电视广告屏中投放相关揭秘视频。
在“由人找案”路线上,要因人施宣,依据不同年龄、性别分门别类,预判高危类型,辩证实施宣防。在街面宣防、入户反诈宣传中,要及时问明家庭成员的年龄和工作情况,有选择性地分发宣传材料,提升宣防效能。例如,已知女孩15周岁,父母40周岁,则对女孩优先讲解“QQ盗号”“冒充女明星”类诈骗,对父母优先提醒“每月扣款”“刷单返利”“付费教程”“冒充班主任”类诈骗,并强调非实名聊天软件和非正规途径下载的软件的潜在危险性。
(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市公安局姜堰分局罗塘派出所民警)
编辑:派出所工作----石虹